
近日,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,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(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)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,3地入选。其中位于广西的桂林喀斯特上榜。
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。我国3个地质遗产地此次入选,表明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,目前的保护状况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。至此,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。
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是经全球17个国际组织的700多名专家提名、全球地学领域顶级专家评选,并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终认定。
桂林喀斯特知多少
文旅君带你一起走进桂林
↓↓↓
韩愈曾为它写下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篸的赞美,徐霞客游历西南时为它停留一月有余,陈毅元帅赋诗云宁做桂林人,不愿做神仙,它凭绝世的山水让世界赞叹。
▲桂林相公山 黄一骏/摄
桂林是岭南的门户,是两广之地面向中原最早的通道,颜延之、张九龄、柳宗元、李商隐、黄庭坚……无数文人士子来此打卡;荆楚文化、广府文化、少数民族文化……多元文化在此交错融合。千余年来,这座山水名城被赞美之词填满。
▲黑金桂林城 作者/在远方的诗人
桂林的山或气势雄伟或清新秀丽,桂林的水或湍急奔涌或温柔婉约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这万般精彩。
古老的灵渠诉说遥远的过去,深山的少数民族沿袭原始的风俗,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散发出无限魅力。
这就是桂林,一个大自然用心雕琢的人间仙境。
▲层峦桂林 微博@thomas看世界▲阳朔风光 小红书@南俗▲会仙玻璃田 颇可社区@阿杰▲龙脊梯田 美篇@猫胡子猫▲乌桕滩红枫 微博@行为天下xxj▲航拍全州天湖 微博@让所有猪都活着
桂林山水:定义了审美单以山论,桂林的山,远没有云南的雪山壮阔,也不如安徽的黄山奇险……
然而,桂林之山的妙处在于,她与传统文人审美不谋而合,平原上拥有着连绵不断、分布协调的峰丛和峰林,完全就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似的,每一帧都是名画,每一处都有布局,边边角角都是诗。
▲桂林阳朔相公山摄影/璐泽
这种层次感首先在于,桂林的山,像是一种套娃式结构。
桂林盆地三面环山,东有海洋山、西有架桥岭、北有越城岭——这三座都是不易吸水的非喀斯特山;而由于地势较低,降水汇聚成漓江之水,将盆地中厚达近3000米的石灰岩不断溶蚀,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中之山——峰丛和峰林。
▲ 阳朔地形剖面示意图。制图/伍攀
从大处着眼,整辐画卷层次清晰、详略得当,山环水绕是基本格局——
由漓江、桃花江与杉湖、榕湖、桂湖、木龙湖构成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,将桂林拥入怀中,江抱着城,城抱着湖;而市中心的建筑之间,独秀峰拔地而起,与城市四周的群山遥相呼应,城在山中,山在城中。南宋诗人刘克庄称之:
千峰环野立,一水抱城流
▲图源/壹米网线
如果从细节入手,每一座山、每一段河都各有风情——
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的象鼻山,因山形似一只站立江畔,伸鼻垂饮漓江水的巨象而得名。
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,这是由于河水长期冲刷侵蚀下,逐渐形成的大溶洞,有水穿行,可乘舟而过。每当皓月当空,洞影映于水面,如明月浮水。天上月、洞中月、水中月相互辉映,舟行水上,如入云月,故称水月洞。
▲桂林城徽象鼻山 图@黄一骏
在桂林东郊、漓江东岸,有七峰排列如北斗七星,总称七星山。
北面的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四峰组成普陀山,形如斗魁;南面的玉衡、开阳、瑶光三峰组成月牙山,形如斗柄。七星山内岩洞众多,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普陀山腹内的七星岩——它是由古地下河道因地壳变动上升露出地面而成为岩洞,可容下千百人。
▲ 芦笛岩
还有酷似一个大青螺的螺蛳山,如张口巨龙的龙头山,江流所向处的九马画山则以天为画屏,泼墨造就骏马一群跃然画中。
▲九马画山
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到此,颜延之、柳宗元、张九龄、李商隐、黄庭坚、米芾……即便是没到过桂林的,如韩愈、杜甫,也要为它写诗发票圈——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、五岭皆炎热,宜人独桂林,假装自己到此一游。
▲宋启崴/摄
▲漓江兴坪段 图源/杨泽斐 摄